杨华勇,男,1961年1月生于重庆, 浙江大学机械系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中国工程院院士。
杨华勇教授是浙江大学流体传动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、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统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、华中科技大学数字化设计和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,是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流体传动与控制分会副主任,中国力学学会流体传动与控制分会副理事长,中国电梯协会理事,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隧道掘进机工程应用分会常务理事;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 等奖1项、二等奖1项及省部 奖4项,出版专著3本,发表SCI论文52篇,EI论文191篇,获授权发明129项。
杨华勇是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,曾 后七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, 2005年被教育部特聘为长江学者教授,2007年和2012年 后两次担任973项目 席科学家,2008年入选浙江省特 专家,是“十五”、“十 五”、“十二五”863计划 进制造领域主题/ 领域/专项专家组成员。
杨华勇 直活跃在教学、科研的 线,从事电液控制理论研究、基础元件和系统以及装备的研发。液压电梯与盾构关键技术的相关研究成果得到了中铁隧道集团、中铁隧道装备制造、上海隧道股份、铁建重工集团、上海三菱电梯、西子电梯等12家大型企业的广泛应用,取得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,走出了“理论-元件-系统-装备-应用”的良性循环发展道路,积聚并培养了稳定的产学研队伍。
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华勇
留学英国 结缘浙大
1982年7月杨华勇从华中科技大学液压传动与控制专业本科毕业,被分配至西南大学农业机械系,担任《液压传动》课程助教,两年后受农牧渔业部 银行贷款的资助踏上了异国求学之旅。
上世纪80年代国际液压传动与控制行业的研究中心主要在欧洲,以德国与英国为代表。杨华勇去了英国。
1984年杨华勇进入英国巴斯(Bath)大学机械系流体动力中心开始了研究生阶段的学习,在那里杨华勇见识了英帝国机械工业的 后辉煌。“上世纪80年代英国的工业还是非常强的。”杨华勇说:“而巴斯大学机械系位列英国大学的前三强。”
尽管在巴斯大学杨华勇仍然继续学习液压专业方向,但刚开始他还是感觉到学习的吃力:“ 是语言能力,其次便是动手能力。”
“我们发现在英国高校的实验室,什么都需要自己动手做。”杨华勇回忆说:“当然也可以等实验室的实验员来帮忙,但是实验员人数很有限,做起事来慢调斯理,作为研究生等起来就非常慢了。”为了提高效率,杨华勇经常晚上去实验室熬夜做实验:“那时候,做实验常常会出误。”杨华勇笑道:“时常把液压油弄得满地都是, 二天主任工程师到实验室看见后,就知道谁晚上做实验了,他会作为笑谈让中心的每个办公室的人都知道,但他们并不责怪。”
几年的英国求学,使杨华勇认识到当时中国高等教育与国外高等教育的差距,也深感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性:“我感觉到有压力,只有更加努力,别无他法。”杨华勇表示。
英国研究生教育是宽进严出。当时与杨华勇 起攻读博士学位的五位同学 后只毕业了三位。“开始我们这批有三个英国人、 个印裔二代和我。”杨华勇说:“毕业时淘汰了两位英国人,另 位留校任教,而我则选择了离开。”
1988年3月杨华勇获得了巴斯大学博士学位。本准备踏上回国的归程,但 个机缘巧合却使得他并没有立即离开英国,而是继续留下做博士后。“那时候英国国家核能联合公司给我提供了 个工作机会,是做核能压水堆二回路安全分析计算的。”杨华勇回忆:“我对核能很感兴趣,而国内核能的民用还基本处于起步阶段,所以我选择了继续留下学习。”
“获得博士学位后,我答应过路校长会回国加入浙大,但要给我两年时间继续深造。”杨华勇曾与时任浙江大学校长路甬祥院士有过这样 份君子之约,但 后没想到打破约定的却是 个国际会议。
杨华勇参加国际液压会议,并作主旨发言。
1989年年初,杨华勇回国探亲期间,应邀到浙江大学协助筹办 二届杭州流体传动及控制国际会议,这个四年 届、1985年由路甬祥创办、吸引了欧洲、美国、日本等国际 流专家的会议,去年已是 8届,成为德国之后的 二个 重要的流体传动系列国际会议。杨华勇在杭州逗留了 个多月,期间他目睹了浙江大学流体传动及控制重点实验室(现改名为流体动力与机电系统实验室)老 代学者治学的严谨态度,他觉得这里工作环境非常不错。1989年3月,国际会议后的两周内,杨华勇决定响应路甬祥校长的召唤,提前回国加入重点实验室做他的博士后。